10月14日,中央军委致电粟裕、谭震林,并告中原局:对华野前委10月12日上报的方案做了复示,强调担任打援任务的部队应放在援敌的侧面,即位于徐州的北面、西北面、南面,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,使徐州之敌“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,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,而是歼灭黄兵团”。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,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,则很难赴援。这样就给我军以充足的时间歼灭黄兵团。同时,还决定中原野战军“主力一、三、四、九纵,不日开始攻击郑州,得手后以一部向东,威逼开封,吸引刘汝明全部、孙元良一部西顾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10月11日和14日的中央军委来电中,都分别明确提到中原野战军部署攻击郑徐线、牵制孙元良兵团和攻击郑州得手后向东威逼开封的问题,这是华野所提作战方案中没有的。在原来华野作战方案的基础上,加上中野在徐州西线的策应和配合,这就大大扩展了原来所设想的作战范围,为形成“大淮海战役”的格局准备了条件。
这时,邓小平已经回到中原。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、政委邓小平、第一副司令员陈毅等领导人对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态度很积极,坚决贯彻中央军委的指示,主动从战略配合上考虑问题。为了配合华野首歼黄百韬,他们有意把敌人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这边来。刘伯承坐镇豫西,指挥中野二、六纵队和地方武装分散歼敌,把国民党军黄维、张淦等兵团吸引到江汉、桐柏等地区;陈毅、邓小平率中野主力直指郑州,求得吸引孙元良兵团全部和邱清泉兵团一部向西,以减轻东线华野的压力。
10月22日,郑州守敌万余弃城而逃,为中野全歼。陈毅、邓小平即向中央军委报告:待打下开封后,即“出商丘或直出徐蚌……协同华野作战”。24日,我军收复开封。次日,陈毅、邓小平向中央军委建议:所部下一步不去淮南,而是集结于永城、亳州地区,无论出徐蚌线或打孙元良都更方便。
中央军委同意了陈、邓的建议,并于10月30日指示陈、邓所部进至萧县地区,对徐宿(县)、徐砀(山)两线相机行动。
至此,中野、华野两支野战军事实上已经开始在战役上进行配合了,两军在战略上协同作战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。中野参谋长李达曾这样说:“从打郑州开始,淮海战役即成为华野、中野两支大军共同执行的任务了。正如邓小平政委引用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一句话:'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,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,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。’”
就在攻克郑州那天,中央军委要求陈毅、邓小平所部“以主力于邱李两兵团大量东援之际,在徐蚌作战,相机攻取宿县、蚌埠,坚决、彻底、干净、全部地破坏津浦路,使敌交通断绝,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”。第二天,中央军委又致电陈毅、邓小平、饶漱石、粟裕、谭震林:“请粟谭即令三纵、广纵及鲁西南地方兵团于月底准时进至商、砀以北,并受陈邓指挥。”“陈邓东进与三纵、广纵诸部会合后,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兵团,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蚌。”
10月31日,华野发动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,粟裕向中央军委、陈邓、华东局和中原局作了报告,提出“淮海战役当遵命于11月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”,“此次战役规模很大,请陈军长、邓政委统一指挥”。
中央军委11月1日复示:“整个战役统一受刘陈邓指挥。”
陈毅、邓小平收到中央军委来电后,随即复电:“本次作战,我们当负责指挥。唯因通讯工具太弱,故请军委对粟、谭方向多直接指挥。”
这就从组织上明确了领导关系。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进行战役协同,没有一个强有力的、具有极大权威的领导,是不可想象的,同时也看出他们关系融洽,相互信任,处置适当。
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业已形成,这是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决战的一个重要条件。
11月2日,辽沈战役胜利结束。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多人,解放东北全境,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。辽沈战役的胜利,给华野、中野官兵以巨大鼓舞,使他们敢下决心在南线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。
11月3日,刘伯承、邓子恢、李达向中央军委正式建议:截断徐、宿之间的铁路线,造成解放军会攻徐州的态势。粟裕、张震等也在7日、8日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、邓小平等,建议在战役第一阶段即破坏徐蚌段,“孤立徐州”,“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”,“阻延敌人南撤”,以便在长江以北大量歼敌主力。
11月9日,中央军委复示粟裕、张震,并告陈邓、华东局、中原局:“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,勿使其南窜。华东、华北、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。”
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易云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